【垂拱是什么意思】“垂拱”是一个汉语词汇,源自古代政治语境,常用于描述一种理想的政治状态。它最早见于《尚书·大禹谟》中的“垂拱而治”,意思是君主无为而治,以德服人,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治理井然有序。
一、
“垂拱”本义是“垂下衣袖”,象征君主不亲自操劳政务,而是依靠贤臣和制度来治理国家。后引申为一种理想的政治状态,即“无为而治”。这种思想在道家和儒家思想中都有体现,尤其与老子的“无为而治”和孔子的“仁政”理念相契合。
在历史中,“垂拱”常被用作年号或朝代名称,如唐朝武则天时期的“垂拱”年号(685-688年)。此时的“垂拱”更多是象征性的,代表一种理想的治国理念。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中文名称 | 垂拱 |
拼音 | chuí gǒng |
本义 | 垂下衣袖,象征君主不亲理政务 |
引申义 | 理想的治国状态,即“无为而治” |
出处 | 《尚书·大禹谟》:“垂拱而治” |
哲学背景 | 道家“无为而治”、儒家“仁政”思想 |
历史应用 | 作为年号使用,如唐朝“垂拱”年号(685-688) |
文化意义 | 象征政治清明、百姓安乐、君主圣明 |
现代使用 | 多用于文学、历史研究或文化解读 |
三、结语
“垂拱”不仅是古代政治理念的体现,也反映了古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虽然现代政治体系已不同于古代,但其背后所蕴含的“以民为本”、“顺应自然”的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理解“垂拱”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