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桃源出自】“世外桃源”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最早出自我国古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宁静美好的理想世界,后人将其称为“世外桃源”,用来比喻远离尘嚣、生活安逸的理想之地。
一、
“世外桃源”源于东晋诗人陶渊明所著的《桃花源记》。文中描述了一位渔夫在桃花盛开的溪流中偶然发现一个与世隔绝的村落,那里的人们过着自给自足、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个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也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随着时间的推移,“世外桃源”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和谐生活的向往。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出处 | 《桃花源记》 |
作者 | 陶渊明(东晋) |
文章体裁 | 散文 |
意义 | 比喻理想中的美好世界或与世隔绝的乐土 |
现代用法 | 常用于形容风景优美、生活安逸的地方 |
文化影响 | 成为中华文化中“理想国”的象征之一 |
原文关键词 | “桃花林”、“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
历史背景 |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人民渴望安定生活 |
通过了解“世外桃源”的来源与意义,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背景。它不仅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虚构世界,更是人们心中对理想生活的永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