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其二的最后一句的典故】李商隐的《马嵬其二》是唐代诗歌中极具历史感与情感深度的作品之一。全诗借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抒发了对历史兴亡、人生无常的感慨。其中最后一句“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尤为引人深思,蕴含着深刻的典故和讽刺意味。
一、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怀古诗中的代表作之一,写于晚唐时期。此诗通过回顾唐玄宗与杨贵妃在马嵬驿兵变中被迫赐死杨贵妃的历史事件,表达了诗人对这段历史的反思与批判。
诗的最后一句“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表面上是对唐玄宗的讽刺:他身为皇帝,却不能像普通人家那样拥有幸福的家庭生活。实际上,这句诗引用了“莫愁”这一典故,暗指卢家之女莫愁,象征着平民生活的安宁与幸福。
“莫愁”出自南朝民歌《西洲曲》,后被用作女性名字,代表安逸、宁静的生活。李商隐借此对比,表达对皇权衰落、百姓疾苦的感慨,同时也体现出他对理想爱情与平凡生活的向往。
二、典故解析表
典故名称 | 出处 | 含义 | 在诗中的作用 |
莫愁 | 《西洲曲》 | 民间女子名,象征安宁幸福的生活 | 对比皇帝的无奈与平民的安稳,表达对现实的讽刺 |
马嵬 | 唐代地名,杨贵妃被赐死之处 | 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承载悲剧色彩 | 引出历史背景,增强诗的历史感与悲剧性 |
四纪 | 古代以十二年为一纪,四纪即四十八年 | 表示唐玄宗在位时间长 | 突出皇帝身份,反衬其命运的无力 |
三、结语
李商隐在《马嵬其二》中不仅描绘了一段历史悲剧,更通过“莫愁”的典故,表达了对权力与幸福关系的深刻思考。这种将历史与文学结合的手法,使这首诗既具有史料价值,又富有艺术感染力,成为后世咏史诗中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