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无全牛是什么意思】“目无全牛”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庄子·养生主》中的典故,用来形容一个人对某种技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得心应手的境界。这个成语表面上看似“看不见整头牛”,实则寓意着技艺高超,能够从整体中提炼出本质,达到“以一驭万”的境界。
“目无全牛”最早出自《庄子·养生主》,讲的是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在解牛时,已经不再看到整头牛的外形,而是专注于牛体的结构和筋骨之间的空隙,从而能够轻松地完成解牛工作。这说明他不仅技术娴熟,而且对事物的理解已经超越了表面,达到了一种“道”的层面。
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在某项技能上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自如,甚至达到“无意识操作”的状态。
表格:成语“目无全牛”详解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目无全牛 |
出处 | 《庄子·养生主》 |
拼音 | mù wú quán niú |
释义 | 形容技艺高超,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而不被表象所迷惑。 |
典故 | 庖丁解牛,眼中已不见整牛,只看到其内部结构。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技艺精湛、经验丰富的人。 |
近义词 | 得心应手、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
反义词 | 一知半解、生搬硬套、手足无措 |
示例 | 他练书法多年,如今已是目无全牛,笔下流畅自然。 |
小结:
“目无全牛”不仅是对技艺的赞美,更是一种对“道”的追求。它告诉我们,真正的高手往往不拘泥于表面,而是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到举重若轻、运筹帷幄。这种境界,是长期积累与深刻理解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