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自轻自贱的解释】“自轻自贱”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自己看不起自己,认为自己毫无价值,甚至贬低自己的身份和能力。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缺乏自信、自我否定的心理状态,也可能用来批评那些在他人面前过分谦卑、不敢正视自身价值的人。
一、成语释义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自轻自贱 |
| 拼音 | zì qīng zì jiàn |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人之自轻自贱者,非其性也。” |
| 释义 | 自己看不起自己,贬低自己的身份和价值。 |
| 用法 | 作谓语、定语;多用于贬义或批评语境中。 |
| 近义词 | 自暴自弃、妄自菲薄、自惭形秽 |
| 反义词 | 自尊自重、自强不息、自信满满 |
二、使用场景与例句
| 场景 | 例句 |
| 心理状态 | 他因为一次失败就变得自轻自贱,不再相信自己有能力成功。 |
| 批评他人 | 你不要总是自轻自贱,这样别人也不会尊重你。 |
| 文学作品 | 在小说中,主人公因家庭背景而长期自轻自贱,最终才找到自我价值。 |
三、常见误区
1. 误用为褒义:虽然“自轻自贱”可以表示谦虚,但更多情况下是带有贬义的,不能随意用于夸赞他人。
2. 混淆近义词:如“自暴自弃”更强调放弃努力,“妄自菲薄”则侧重于低估自己,需根据语境选择。
四、总结
“自轻自贱”是一种消极的心理表现,反映了个体对自我价值的否定。在现实生活中,保持适度的自信和自尊是非常重要的,避免因一时的挫折而陷入自我贬低的状态。同时,在使用该成语时,应结合具体语境,准确表达意思,避免误解或误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