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刻鹄类鹜是什么意思】“刻鹄类鹜”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后汉书·马援传》。原意是说,原本想雕刻一只天鹅(鹄),结果却雕成了鸭子(鹜)。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做事时没有掌握好方法或技巧,结果事与愿违,反而弄巧成拙。
一、成语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刻鹄类鹜 |
出处 | 《后汉书·马援传》 |
原意 | 雕刻天鹅却像鸭子,比喻做事不得法,结果适得其反 |
现代用法 | 形容做事方法不当,导致效果不佳 |
近义词 | 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
反义词 | 事半功倍、恰到好处 |
二、详细解释
“刻鹄类鹜”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当时马援对他的侄子马严、马敦说:“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他接着说:“若吾为将,当以身作则;若吾为士,则当读书作文,刻鹄类鹜,以求其似,而不务其实。”意思是说,如果自己做文章,应当追求形神兼备,而不是只注重表面的相似,否则就会变成“刻鹄类鹜”。
后来,“刻鹄类鹜”逐渐演变为一个成语,用来批评那些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实质的行为,强调做事应讲究方法和本质,避免徒劳无功。
三、使用场景举例
1. 学习方面:学生在学习写作时,如果只模仿别人的句式结构,而不理解内容内涵,就可能“刻鹄类鹜”,写出的文章空洞无物。
2. 工作方面:某员工在完成任务时,只按照表面流程操作,忽视了实际需求,最终结果并不理想,属于“刻鹄类鹜”。
3. 艺术创作:画家在临摹作品时,若只关注外在形态,而忽略了内在神韵,也可能出现“刻鹄类鹜”的现象。
四、结语
“刻鹄类鹜”不仅是一个有趣的成语,更是一种生活智慧。它提醒我们,在做事时要注重方法和本质,避免因小失大。只有真正理解事物的核心,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